衡水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

作者: 时间:2014-11-20 点击数:

衡水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

20112015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促进我校学科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成绩及存在主要问题

(一)学科建设成绩

1.学科现状

2004年升本以来,衡水学院经过6年的本科办学历程,已经形成了层次较为齐全的多科性的学科结构。目前,我校学科设置包括有14个系(部),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学校拥有69个本、专科专业。学科建设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2.重点学科建设

在做好学科布局的同时,学校不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经过多年的重点建设与投入,我校现有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微生物学科;4个校级重点优势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微生物学、遗传学、分析化学;1个校级重点特色发展学科:动画学科;2个校级重点创建学科:英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我校已经实现了学校“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学科建设目标。

3.学科基地平台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校在省(市、校)专项建设经费的支持下,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学科建设基础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建成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成立了董仲舒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衡水湖湿地保护研究所等11个校级研究机构,为学科发展搭建了研究平台。

4.学科队伍建设

2010年底,学校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各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宪梓奖获得者、省级优秀教师等17人,近5年引进和培养博士21人,我校的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校的科研团队建设也初显成效,形成了以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研究所为基础的学术团队。在微生物学、分析化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的领导下,培养了一大批的学术骨干。学校非实体性研究所如衡水湖研究所、董仲舒研究所、动画研究所等也汇集了学校相关研究方向的老师,形成了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术团队。

5.科学研究

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5年来共验收、鉴定各级各类科研成果171项,另外,验收、鉴定院级课题172项。其中,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市级宣传文化振兴奖精品奖1项;市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1项。2005年我校教师以第一作者在正式出版的各类学术性专业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86篇,核心期刊论文64篇,其中一类、二类核心期刊5篇。到2010年,我校教师以第一作者在正式出版的各类学术性专业期刊上共发表论文695篇,比2005年翻了近两番;核心期刊论文190篇,比2005翻了一番半;其中一类、二类核心期刊26篇,比2005年翻了两番多。SCI收录论文从2006年开始有,到现在已经有11篇,被EIISTP收录的论文从2008年的2篇到现在总共有26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学校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要清楚地看到,学科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省内外公认的一流学科。从全省一级学科现状来看,我校虽然有少数学科处于省内前列,少数学科的研究方向处于全省先进水平,但是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为数不多;缺乏著名的学者专家,学科学术声誉尚需提高。从学校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在未来的学科建设规划中,要确立攀登省内一流,国内领先学科的发展战略。

2.学科的竞争优势还不突出。在省内同类院校学科竞争中,特色尚不明显,且实力无明显优势。而与省内老牌大学相比,我校学科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全面提升我校重点学科的竞争能力。

3.学科布局结构需进一步完善。学校在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时,学校的学科体系与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学科发展仍很不平衡,尤其是一些自然科学学科争取科研项目的力量还相对薄弱,科研成果转化较少,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融合度不够。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学科结构,建立不同类型的学科,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和布局。

4.学科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支撑学科发展的关键一是人才队伍,二是基础设施。通过多年建设,学校的人才队伍得到了明显加强,虽然有一定数量的高端人才,但缺乏更多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尤其是缺少在省内及国家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与学科建设的需求相比,我校重点实验室、实践实习基地、图书资料、教学设施等支撑条件方面依然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建设进程。

5.学科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有待加强。学校和各单位的学科顶层规划和统筹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尤其在推动学科平台基地建设以及跨学院交叉学科建设中,学校规划协调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在指导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二、学科建设面临的形势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并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把教育的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了保障。《教育规划纲要》中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要求,实质就是要加强学科建设,提升高等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实现规划纲要制定的战略目标。

衡水学院所在衡水市具有丝网、橡胶制品、化工制药等十大特色产业,其县域经济特色明显。这些优势的发挥和保持,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作为后盾。衡水学院作为衡水市辖区内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政府对我校的要求和寄予的希望。加强学科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根本所在。衡水市这块具有厚重文化积淀和一定工业基础的沃土,将为衡水学院开展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必须增强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抓住机遇,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统筹规划学校学科建设、凝聚学科特色方向,组建学科团队,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度,提升科学研究实力,使学校的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三、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具体指标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强化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按照“突出特色,强调应用,整体统筹,重点突破”的学科建设总体原则,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整合学科资源要素,构建以应用型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互相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把衡水学院建设成富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学科建设思路

按照“一级学科规划、二级学科建设”的思路,统筹规划学科建设。以学术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线,凝炼方向,构筑平台、强化重点,突出特色;以学科队伍建设为关键,汇集杰出学者,培育学术骨干,组建学术团队;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根本,构建学科发展的支撑平台;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健全评估评价体系,完善约束激励制度,优化管理运行机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原则,按照巩固加强基础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积极扶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的学科建设策略,努力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开展合作共建,构建“产、学、研、用”良性互动的学科建设机制。

(三)学科建设发展目标与具体指标

1.重点学科建设目标:经过5年的建设,建成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省级重点发展学科3-5个,校级重点学科7个左右,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学科群2-3个。

2.学科队伍建设目标:创新人才建设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速以“杰出学者”为代表的队伍建设,到2015年,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达到6-8人,引进和培养40名左右的校级及以上学科(专业)带头人,培育3-5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和8-12个校级科研团队。

3.学科平台建设目标:整合现有研究所和实验室资源,争取新增省级重点发展学科、省级研究中心(基地)2个左右。形成以省级研究基地为支撑,省级重点发展学科为引领的应用型学术创新体系。

4.科学研究目标: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五年内,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50项左右,科研经费达到500万元,争取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以上,提高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水平。力争“十二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3200篇以上,其中三大检索收录150篇,一、二类核心期刊180篇。争取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国家教育科学规划1项,省部级课题300项以上。大力推进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强化产学研结合,积极承担社会重大咨询项目和企业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推进科研成果社会化、产业化,取得一批具有原创性和重大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真正成为衡水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智囊团、助推器和人力资源库。

5.努力为申办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创造条件。积极探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按照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标准,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在培育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中考虑专业硕士点的培育,为适时启动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计划打下坚实基础。

四、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

根据我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分析,理清学科建设思路,有针对性地制定学科建设保障措施。

()加强学科建设的组织与领导

牢固树立学科建设是学校“一把手”工程的理念,加强学校对学科建设重大事项的决策、组织落实与实施;充分发挥各级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评议、评审、决策咨询和监督作用,保证学科建设工作规范科学。

(二)加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学科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发挥特聘教授和各级专家的指导和带动作用,构建以各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为核心成员的学科团队,积极争取与两院院士和“长江学者”等国内著名学者的合作。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拔与培养工作,通过制定实施《衡水学院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选拔培养及管理办法》,培养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重视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使之尽快成长,形成人才梯队,勇于承担学科建设的重任。

(三)在重点学科基础上,进行特色专业建设

学校目前建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微生物学、遗传学、分析化学4个校级重点优势学科;动画学科一个校级重点特色发展学科;英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校级重点创建学科。在巩固这些学科的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将依托这些重点学科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根据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拟建设社会体育、生物科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政治学与行政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音乐表演、动画、学前教育九个特色专业。通过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可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四)加大学科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学科群的建设

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优先围绕“生态文化与区域经济、衡水湖生态环境保护、医药化工、电气化与自动化”四大学科群,配置学科资源,重点开展“生态文明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衡水湖生态研究”,鼓励支持群内弱势学科与优势学科间交叉融合,培育具有特色的、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力度

通过各种渠道,每年筹措不少于100万元资金用于学科建设。通过设立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实施项目化管理,分层次、分步骤、有重点的进行学科平台建设,形成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支撑的学术创新平台。拓宽建设渠道,积极开展校企、校所学科平台的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六)构建制度保障体系,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建立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规范过程管理,实行学科建设责任制,明确学科带头人的权利和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考核评价与奖惩机制,确保学科发展规划顺利实施。

1.明确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度。学科带头人既是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领头人又是责任人,学校应赋予其相应的责、权、利。明确学校、二级学院、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任务和职责,形成高效、通畅的运行体系。

2.实行建设目标跟踪考核制度。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按照项目管理要求,依据项目计划任务书,每年定期跟踪检查,两年进行一次中期评估,4年进行一次验收评估。

3.实行学科建设与学校目标考核挂钩制度。二级学院院长要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支持与服务力度,与学科带头人沟通协调好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保证学科建设基本需求。

4.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结合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探索科技创新平台、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新型组织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为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与条件。重视学术成果的汇集、整理、展示与宣传,形成崇尚学术,尊重人才的校园氛围,推动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


  高等教育研究所办公室地点:衡水学院办公楼507室   联系电话:0318-6018398 办公邮箱:gjs@hsn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