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作者: 时间:2017-12-20 点击数: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最为关键的五年。为明确学校“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思路和举措,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职能,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改革与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团结广大师生员工,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办学规模稳步提升,办学质量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招生工作有效开展,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截止2015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1425人,其中本科生从2011年的7871人增加到10232人,另有专科生1193人,成人函授、远程教育学生4013人,各类学生总数达到15438人。学校初步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认真落实工作计划,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常态监控。调整优化了管理队伍,教学运行平稳有序,安全保卫工作、后勤工作履职尽责,办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两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试行学分制和导师制,开设提高班,实行分级教学。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工作制度形成体系化,学生工作队伍进一步职业化,全员育人格局初步形成。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成效显著。各类评奖评优工作规范有序,学生困难帮扶体系更加完善,建立了就业创业服务制度,建设了62家就业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

(三)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结构体系逐步完善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以文、理为基础,集工、教、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群”,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至2015年,已经建设有3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4个校级重点优势学科、1个校级重点特色发展学科、2个校级重点创建学科、14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1个校级特色专业。着力打造了5个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的专业群。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了学业评价方法。设置了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制定了课程管理办法系列文件,“十二五”期间评选校级特色课程10门,编写教材39部,省级以上规划教材5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建设项目2项,取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

(四)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师资水平显著提升

学校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十二五”期间引进硕士182人、博士4人,逐步建立了一支数量较为充足、结构渐趋合理、整体素质和能力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到2015年,学校教职工986人,其中教师74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5%。硕士学位以上教师597人,占教师比例达到80.7%。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28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4%,其中教授81人。“双师型”教师数量快速增加。学校遴选出18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40名本科专业带头人。24名教师被评为省市和学校师德标兵,教师获得各级各类荣誉3200余项。

(五)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科学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学校完成了集中供热改造工作,体育训练馆主体工程完工,13号高层学生公寓投入使用,短时间内建成了8万平米的西校区一期工程。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校园面貌大为改观。加强了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各类校内实验室、实训场所166个,年承担实验近40万人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1.30亿元,年新增比例13.3%。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7个。与冀衡集团联合投资500万元,建成600平方米的实训室,实现了人才培养、产品研发与生产的有机对接。

(六)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成果大幅增加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直接投入1044万元,争取科研项目资金506万元。突出应用研究,横向课题大量增加。实现了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厅重点项目零的突破,累计713项省部级项目获准立项,成功申报国家专利7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200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135篇,核心期刊495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7项。学校积极展开国内外学术交流,举办各类学术讲座296场。学校先后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基地”,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正式成立并落户我校。成立了董子学院,成为海内外第一家以研究和弘扬董仲舒思想的专业学院。承办了“董子讲坛”,提升了我校董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七)服务地方初显成效,国际交流深度拓展

围绕地方需求,学校承担科研项目500多项。搭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科技服务,多家地方龙头企业的发展从中受益。学校承办了“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项目,为企事业单位各类人才培训达13000人次。连续四年整体性承接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事裁判与志愿者服务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彰显出学校在服务地方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与韩国圆光大学、美国康考迪亚大学等5所国外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派出教师13人赴合作高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36名学生参加了留学交流项目。

(八)党建工作成绩突出,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

校党委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落实“八破八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进干部制度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干部的整体素质。加强和改进统战、群团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支持校纪委履行好监督责任,师德师风建设、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共发展党员2540名,其中教工党员52人、学生党员2488人。学校基层党总支由12个增加到15个,共有党员997人,其中教工党员707人、学生党员290人,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思想、组织保证。

(九)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全体教职工团结一心,真抓实干,积极开展迎评促建工作。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力量明显增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质量稳步提升,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2014年12月,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现场考察。2015年9月,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认真总结自评自建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学习研究、深入领会教育部专家组提出的主要问题和建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认真梳理学校现阶段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了《衡水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方案》,全面落实办学定位,深化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

二、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

“十三五”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孕育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和突破。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必将迎来时代、社会、环境多重层面的“黄金机遇叠加”。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缓、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助力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正加快形成。“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强力实施五大工程,大力推动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着人才培养的“全球化”思维。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着力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及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区乃至北方腹地的发展将会被极大的带动。

“十三五”时期将是我省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点领域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加快构建,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国家一系列战略决策的提出,为我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提供了重要机遇。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国家战略,为我省加快转型、加快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衡水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已经启动衡水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形成了“一枢纽四基地”的城市功能定位,致力于打造生态湖城、美丽衡水。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我校带来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十三五”时期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必须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来看,“十三五”期间,立足服务地方的教育改革有望全面推进,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将加快推进。

(二)“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1.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新机遇,必须找准学校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服务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能力。

2.截止2015年,河北省的本科高校已经达到了54所。随着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深化,校际竞争进一步凸显,必须培育和凝练办学特色,形成差异化优势,推动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3.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加快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把“立足衡水,办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内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中体现出来。

4.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必须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创建高水平实践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等诸多任务。

5.长期以来投入的严重不足与学校事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以致教学场所、办学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等总量不足,影响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亟需改善。

6.学校缺乏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和有较强竞争力的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吸引和培养学科领军人物的条件和机制还不完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必须做好进人、留人、用人工作,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

7.三校合一不可避免的在岗位设置、人员编制、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必须深入实施全员定岗定编工作,优化干部队伍配置,健全师资培养体系,实现合并与发展的协同推进。

8.学校教职工存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还很弱,科研与研发团队力量还十分薄弱,重大项目、重大课题、标志性成果不多,必须大力推进科研工作。

9.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自身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的广度与深度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提升。

三、“十三五”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高校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衡水学院的发展也将迎来一个历史性的节点。我们要牢牢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

(一)指导思想

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抢抓机遇,立足地方,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产学研用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技术研发与学术研究,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坚持内涵发展,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

(二)发展思路

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办学定位,创新办学思路,实现学校转型发展。立足地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办学规模,培育特色、打造品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一个中心、三大重点,五项改革,五种保障”的建设任务,统筹兼顾,加快发展,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更加直接、有效地为地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服务。

——一个中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实现人才培养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层面凸显学校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

——三大重点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搭建有效平台,重视人才作用的发挥,突出高校作为科技生产力和人才资源结合点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学科建设。坚持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加强内涵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科优势和特色。推进协同创新,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科研平台,对接市场需求,促进成果转化。

三是专业建设。改革专业设置和评议制度,以产业链需求和职业要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提高竞争优势,打造特色鲜明、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体系。

——五项改革

一是深化学科结构改革,强化科研服务。增强科技应用和创新能力,使学科建设体现区域特色,突破院系和专业的壁垒,优化布局,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强化管理,加大投入,按照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要求,确立重点建设学科。

二是深化专业结构改革,打造特色品牌。依据供给侧改革理念,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健全专业增设、淘汰、改造的动态调整机制,建设好社会有需求、办学有基础的专业。逐步提高重点和特色专业的集中度,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三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面向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建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健全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

四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工作活力。改革选人用人机制,把干部选拔任用与考核评价、管理监督、激励保障制度相结合。改革管理制度,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构建教师融入企业、行业进行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体制机制,打通教师获得实践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渠道。

五是深化后勤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升管理水平。破解制约学校后勤发展改革的突出矛盾,强化市场的引导作用,加强监管,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五种保障

加强党建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为学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经费的筹措与管理,为学校发展提供经费保障;积极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建立规划监督约束机制,为学校发展提供规划实施保障。

(三)战略目标

以“十三五”建设为基础,用十年左右时间,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到2025年,建成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在华北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省内有较大影响,成为冀东南地区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高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

四、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稳定办学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院系设置,建设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改革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凝练和培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方面的办学特色,在同类院校中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到2020年,进入省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

(二)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

——到2020年,全日制普通在校生稳定在13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约11000人,专科生约2000人。

——拓展继续教育生源渠道,教育(培训)人数占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达到40%以上。

——适时适量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

2.师资队伍建设

——专任教师达到80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0%;博士数量达到120人以上(20%),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不低于9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

——重点引进、培养5-10名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30名左右校级学科带头人,100名富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建设“双师”师资培训平台15-20个。

3.学科建设

——省级重点学科实现零的突破,确立5-8门省级重点发展学科,8-10门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培育3-5门衡水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学科。

——建设校级重点实验室6-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5个。建设以高层次人才为主导的校内研究平台、创新实践实验室10-15个。

——申报1-2个专业硕士点。

——建设10-15支勇于创新、积极服务地方发展的学科团队。

4.专业建设

——“十三五”期间本科专业控制在40个左右,根据社会需求适度保持专科专业的数量。优化专业结构,发展应用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培育新兴专业,打造对接地方产业链的专业链。形成学科专业协调、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体系。

——打造15个以上有良好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实现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建设至少5个专业集群,特色专业在校生占在校生总规模的比例超过50%。

——建成1-3个省级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3人以上。新建8-12个高水平校企合作平台。建成3-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好150个左右实习实训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实践课程的比例达到理科生不少于35%,文科生不少于25%。学生假期和教学时间内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争取建设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

——建设8-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高标准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5.办学条件

——完善西校区建设,建成1.5万平米的学术交流中心和6.5万平米的餐饮住宿中心。

——建设衡水学院滨湖校区,占地面积1000亩以上,根据学校定位与专业结构状况重新对校区进行规划布局。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到2亿元左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年新增比例10%以上,能够满足学科专业建设需求。

——新增图书资料30万册以上,适度增加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的采购。

——完成“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信息化与学校发展的融合创新。

——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完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

6.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体系

——创新招生工作思路,确保生源的品质与数量。

——创新学生工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社会育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新阵地建设。

——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创业就业孵化基地”。重点建设创新创业基地15-20个,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3-5个。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7.科研服务

——年均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0项以上,年到位科研资金3000万元以上。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15项以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篇以上,出版学术著作10部以上。

——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专项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达8-10项。与京津地区的科研合作项目不少于50项,国外交流合作项目5项以上。

——培育1-2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

——建设科研服务地方“三大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和大气污染监测研究中心、科技研发和服务基地、健康服务产业学院。

——建设校级非实体性研究所30个左右。

8.国际、国内交流合作

——选择1-2所国际知名的应用技术大学重点开展对标学习,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在京津范围内实现与6所以上高校或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进行合作的项目不少于20项。

——开展实质合作的国际高校达到8所以上。

——开展留学生教育。

五、主要任务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切实把人才培养理念转变到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上来,把教学手段及各教学环节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探索与创新。牢固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创新学生工作。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科研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院系设置,统筹教学资源,优化各学科门类和各专业学生的比例。树立“学术+技术”双平台的建设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科学制定符合应用型专门人才成长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支持部分院系先行先试,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行双学位、主辅修、选修、国内外课程交流和联合培养等育人举措,为学生成长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选择。

——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联合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积极发展特色项目,全面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实行工学结合,产学融合,着力推进多样化的合作办学模式,在治理结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紧密结合。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及社会培训。

——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构建符合真实环境的实习实训体系。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提高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与企业和单位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专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社会合作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结合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为师生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重点培养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者,并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跟踪和指导。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完善涵盖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活动运行、学习支持服务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强化人才培养质量责任,完善校系二级的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二)推进学科建设,增强创新与服务能力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把学科调整作为院系调整、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明确学科定位,整合学科资源,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构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支撑,以应用类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深入推进学科交叉,加强特色学科及学科群的建设,分层次、分步骤、有重点的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申请硕士学位学科授权,推动硕士点建设,开展研究生教育。

——凝练学科优势与特色。在巩固提高原有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与健康产业、环境工程、机器人、大数据、互联网+、服装制造、化工、物流、现代农业、食品饮品等产业相关的学科。使健康产业类主干学科进入国内同类院校中的先进行列;环境工程类主干学科达到省内先进行列;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类主干学科整体实力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部分领先;加快发展与服装制造和现代农业产业相关的新兴学科,尽快形成较强实力。

——突出学科建设的“本土性”。积极对接衡水市产业基地建设,对相关学科进行重点扶持,实现学科建设本土化改造。加强市级以上重点学科团队的建设,建立学科和专业带头人选拔任用和培养机制。建设校校合作、校企融合的学科基地,努力提升学科层次和学术水平,营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

——转变学科资源配置方式。在资源配置上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倾斜。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推动资源共享。重点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争取实现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实现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全覆盖。建立校级非实体性研究所的审批和退出机制。支持研究所开展学术与实用技术研究,推进成果转化。加强地域文化的研究,提升“董子学院”的内涵建设。

——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积累,使学校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探索先进技术辐射扩散和产业化途径,提升中、小微企业技术应用水平。

(三)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与教学体系

——深化专业结构调整。对现有专业进行归类及布局调整,着力推进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建设。建立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探索建立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自主设置新专业的机制,形成学校专业随产业发展增设、淘汰、改造的动态调整机制。

——打造专业特色。激发传统专业生命力,扩大重点专业影响力,增强特色专业吸引力,逐步形成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建设特色。集中力量建设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专业。逐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竞争力。

——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链,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在课程、师资、基地建设、教材及图书资料等方面多管齐下,加强专业群创建。加强经管类、信息技术类、教育类、生化类、艺术类专业群建设,重点打造生活服务类专业群,彰显专业建设特色。

——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按照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原则改革课程设置。加大专业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自由选择的空间。增加实践课程比重,重视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加强通识课程、特色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积极推进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大力开发能力本位的课程教材,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积极开发校企共建的实验课程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推动教师把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理论课程小型化,实践课程项目化,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加强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教学改革课题的立项审核和项目鉴定工作。改革教学管理,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建立有利于团队合作和建设的内部运行机制。鼓励和支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企业技术人员加入教学团队,引领团队建设,创建省级教学团队。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贯彻实施“百千万人才兴衡计划”,把学校高层次人才纳入衡水市高层次人才管理范畴。优先保证重点学科专业、创新团队建设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搭建引才平台,灵活引才形式,加大校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来校兼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探索试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加大校内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与扶持力度,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内外大学进修、访学和学术交流。

——坚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加强师德建设,完善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手段,加强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坚持在学历、年龄、职务、学术等结构要素上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加强吸引和稳定人才的环境建设,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切实推动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探索建立人才的效用评价机制,坚持以能力为导向选用人才,以业绩导向评价人才,努力搭建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的工作平台,以项目形式、团队及个人名义建立工作站、工作室、实验室、研究所和创新实践工作室,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开展科技攻关和应用技术研究、地域文化研究,推动高层次人才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探索实行科研成果绩效奖励和按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分成的激励机制。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渠道,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通过与企业的项目合作、技术研发、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积极从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型队伍。鼓励教师帮助企业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师资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加强教辅、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科研辅助队伍的规模建设,充实实验、实践人员队伍,稳步提升教辅队伍的应用实践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支持信息技术、图书资料及管理人才培养,提高信息技术和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扎实做好专职辅导员选聘配备、培养培训、管理考核等工作,为辅导员的发展创造条件,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发展。

——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构建岗前培训、学位教育、技能培训、高层次研究等多位一体的培训制度。建设师资成长平台,鼓励教师学历提升,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根据专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鼓励并支持中青年教师跨专业转型发展,遴选一批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培养。

(五)围绕服务地方开展科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强化科研工作的目标管理、专项评估和绩效考核,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的融合,建设开放、高效的科研管理体制、科研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加强科研工作的规划和发展战略研究,切实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性。

——推动科研团队建设。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专业硕士点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通过项目牵引,努力打造一批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文化创意研究的团队建设,推出一批具有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研项目和成果。探索项目聘用制度,保证重大科研项目的人才需求。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科研团队的奖励力度,鼓励师生共同组建科研团队。

——不断增强科研服务能力。鼓励教师、科研人员主动服务区域发展,积极争取地方科技创新项目。在积极承担纵向科研任务的同时,大力承接横向科研项目。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效率,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拓展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互动平台,建立有效、及时的对接机制。打破校内院系之间的壁垒,鼓励跨学科、跨学院之间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共同发展。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力争提供一批有市场需求和竞争力的实用性科技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推进学校和地方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基地、联合实验室、联合工程中心等的共建工作,构建新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项目配套和重大科研成果的奖励、学术专著出版、学术交流、校级科研项目的立项及对外争取科研项目等的资助。依托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确立服务地方的重点项目。建设生态环境和大气污染监测研究中心,服务城市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湖城”建设。建设科技研发和服务基地,成为校企融合的科研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项目,推进文化创意服务。校企合作共建健康产业学院,推动教育培训中心、健康养生中心、体育训练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

——多渠道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在教育教学理念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的教育思想。积极进行学生间的国际、校际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尽快开展留学生教育。选择1-2所国际知名的应用技术大学重点开展对标学习,借鉴它们在学科专业设置、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学生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与京津冀范围内高校或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重视学科专业的对接,提升学校的专业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严格执行学校章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完善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为校地、校企合作提供智囊保障。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中的作用。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建立并完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学校行政的管理协调能力和服务水平。优化院系组织架构,扩大二级院系自主权,探索建立院系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校地、校企合作提供执行保障。在责权利统一的前提下,逐步实现管理重心下移,鼓励教职工广泛参与院系管理。通过效能管理使工作作风有明显改变,办事效率有明显提升,师生员工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推进岗位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学校内设机构,统筹人力资源,完成“三校合一”后的人员安置和全员定编定岗工作,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整岗位聘用标准,改进聘用程序,通过实施定编定岗逐步解决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持续推进干部选拔和交流工作,加强岗位责任目标管理,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体现岗位绩效的收入分配制度,重点向教学一线倾斜,加大对有重大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

——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把后勤改革工作作为提升教学质量、服务师生的重要方面。重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食堂管理、医务管理、水电管理及其它涉及校园运行环节的管理工作,对后勤岗位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理顺关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师生提供安全、卫生、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满意的服务。

——创新学生工作体制。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措施,建立学生工作新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工作格局。构建快捷高效的学生服务信息化平台,加强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全面实施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完善学生服务体系,完善校、院、班三级的学生管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学业干预与预警机制,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加强校园文化识别系统建设,形成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理念文化、视觉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充分发挥校园内各类信息传播平台、文化阵地、社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实施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依托科技节、艺术节平台打造校园文化品牌,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类竞赛和文化创意活动,营造“百花齐放”的文化建设格局。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把党建工作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层面。加强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德树人、依法治校,推动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协调和发挥好行政管理权、学术事务权、群众监督权等校内各权力系统的和谐运行。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不断提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各项决定的贯彻落实。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干部培训和考核,提升中层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党总支、党支部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多措并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重点做好党员发展的工作,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创新统战群团工作。重视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创新思路举措,重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有效发挥工会职能,关注教职工需求,维护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以党建带团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加强校园文化精品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共青团工作新格局。

(二)完善管理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提升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各类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健全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效率。

——加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以《衡水学院章程》为核心,进一步推动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加强制度的实施体系、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符合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要求的管理制度,把规范管理和推动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管理服务流程和规则,改进业务能力与服务态度,建立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的模式。

(三)加强经费筹措与管理,提供经费保障

——创新资源分配机制。成立衡水学院经费预算领导小组,以规划目标为导向,统筹考虑学校经费使用。集中资源、突出重点,统筹资源配置,优先保证重点发展领域。提高资源配置与管理的灵活性,给予院系相应的资源自主分配权。适度加大对学科专业建设、公用实验平台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采取多种措施拓宽筹资渠道,争取更多的政策、经费支持和社会资助。严格财务预决算管理,推进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制度化、科学化。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均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有计划地合理使用资金。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费预算、决算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体系。提高学校现有资金、资产、资源的使用效益,严格无形资产的管理。

——完善财务监督审计制度。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做好预算执行、重点单位的财务收支、专项资金、新建工程项目的财务决算、建设工程与修缮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审计以及基建、大宗物资、设备采购、图书等招投标过程的监督及审签工作,保证资金使用规范、安全。

(四)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条件保障

——积极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把建设衡水学院滨湖校区纳入“十三五”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积极争取完成1000亩以上教学用地的审批工作,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完成基础工程建设。根据学校发展需求合理规划三个校区的功能布局。加快完善西校区建设,建成国际交流中心和餐饮住宿中心。着力打造功能完善、分区合理、环境优雅、充满现代气息的大学校园。

——教育教学设施改造升级。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加快各类实验室、实训场所的建设与改造力度。加强校企合作相关的实验室建设,重点建设教学、科研、实验共享的综合实验平台。探索并尝试校企共享教育教学资源。

——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建设。丰富网络数字化文献资源,以数字图书馆建设引领图书馆发展。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学生生活服务、网络教学服务、远程教育服务、后勤服务等信息化系统和优质网络资源库建设。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净化育人环境。

(五)加强规划的监督与落实,提供实施保障。

——加强规划的监督与评估。成立规划评估与咨询委员会,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与评估。重点评估规划主要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对单位及主要领导奖惩的重要依据。同时将作为下一年度资源总体配置的重要参考。依据规划的实施情况,重新调整学科专业建设重点,重新核定教师岗位和编制,重新核定单位经费预算。

——建立规划实施的问责机制。各单位一把手是规划的实施负责人,各单位结合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制定“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工作按时保质完成。

  高等教育研究所办公室地点:衡水学院办公楼507室   联系电话:0318-6018398 办公邮箱:gjs@hsn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