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修订版)

作者: 时间:2014-11-20 点击数: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是学校进一步提升内涵、强化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实现建设富有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衡水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改革与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迎评促建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办学规模稳步发展,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保障学校事业稳步发展。校党委始终把党建、德育、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地位,把全体师生的思想统一到“迎评促建”工作中。扎实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创新德育工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开展“校园之星”评选等活动并取得实效。学校荣膺“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河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衡水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专业建设发展迅速,学科建设取得突破。专业结构布局进一步完善,本、专科专业由2005年的38个增加到2010年的69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8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师范类、非师范类专业教育并举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格局。生物科学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被确定为学校特色建设专业。学校被确定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并有19个专业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建设成效初显,微生物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建成《分析化学》等5门校级重点优势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2门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三)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健全了教学管理文件,确立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建设了23门校级精品课,其中“计算机基础”、“综合英语”、“外国文学史”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建立了师范类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49个,非师范类实践教学基地16个。狠抓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学生学习风气明显好转。承办了全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蹴球邀请赛等多项大型赛事。学生在省内外和国家大型体育赛事、艺术展演等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师资结构逐步优化。通过外引内培,建立了一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由2005年的415名增加到2010年的559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由2005年的136人增加到2010年的188人,占专任教师中的比例由2005年的32.7%提高到现在的33.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由2005年的104人增加到2010年的333人,占专任教师中的比例由2005年的25%提高到现在的60%。教师中有博士研究生20人,博士后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三三三”人才15人。初步建立起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

(五)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档次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科研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的指导思想,科研投入稳步增加,科研机制不断优化,科研管理日趋规范,科研平台逐步构建,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氛围日趋浓厚,科研投入由2005年每年30万元增加到目前每年投入100万元以上。5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71项,其中省级以上103项。验收、鉴定各级各类科研成果343项,其中获省级优秀成果奖7项、市级成果奖42项。2010年教师以第一作者在正式出版的各类学术性专业期刊上共发表论文695篇,比2005年的186篇翻了近两番多,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90篇,比200564篇翻了一番半,其中一类、二类核心期刊26篇、SCI收录论文1篇,被EIISTP收录的论文17篇。校级非实体性研究所由2005年的4个增加到2010年的10个。《衡水学院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再次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河北省高校优秀学报”,其中“董仲舒研究”栏目荣获国家和省级“优秀特色栏目”称号。

()办学规模稳步发展,基本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调整了教学单位,设置了12个二级学院,完善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十一五”期间,全日制在校学生由2005年的6513人增加到2010年的11213人,基本达到了“十一五”规划确立的办学规模。“十一五”期间,完成教学基本建设项目51个,新建学生公寓楼三幢,教学楼一幢,学生餐厅综合楼一座,修建过街天桥一座,新增建筑面积25419平方米,铺设塑胶田径场24793平方米,正式启动了西校区建设,已投入430万元完成了规划、设计和打桩任务。固定资产总值、仪器设备总值、图书馆藏书量、校舍面积分别从2005年的2.2亿元、2617万元、35.2万册、17.8万平方米增至2010年的4.37亿元、6000万元、92万册、20.4万平方米。

()校园文化建设初见成效,文化品味进一步提升。从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加强学校形象建设,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确定了“守正出新”校训和“进步教育”理念,深入挖掘了校史传承的丰富内容。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美化了校园环境,建设了一批园林小品,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八)“十二五”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国际环境看,知识和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各国纷纷加紧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加速推进教育改革。从国内环境看,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期,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意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机遇。《纲要》提出要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建设等,都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从省内环境看,“十二五”时期是河北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河北省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等战略的实施,既赋予了河北高等教育新的使命,也为河北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与机遇。我校属省市共管院校,有省委省政府的关注,更有衡水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衡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稳固提升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支持衡水学院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等保障措施。衡水市教育园区建设和整合高等教育资源方案的启动,为我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从校内环境看,学校长期办学积淀以及“十一五”期间的强劲发展势头,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为“十二五”进一步优化发展路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氛围。

(九)“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挑战:第一,国家将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和质量将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高等学校将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家长、学生选择的严峻考验。学校的办学质量、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将成为发展的生命线。第二,适龄人口减少、海外教育竞争、大学生就业困难、高校招生多元化、“高考热”降温等,标志着未来高等院校将会出现生源不足的困境。第三,校际间竞争日趋激烈。一些高校经过资源重组与整合后,办学效益与整体优势已经日益凸现,其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第四,学校面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将对学校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学校正处于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转型时期,实现建设富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不高,学科布局不够科学,学科专业发展水平不平衡,特色不够鲜明;学科专业带头人的水平及社会影响力有待提高,师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占比较大,缺少经验的积累,“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偏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还不够紧密;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度不够,服务地方的覆盖面窄;办学资源紧张,办学用地短缺、办学空间狭窄,办学经费投入不够,办学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现代化程度偏低;实践教学及管理队伍建设滞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坚持依法治校,实行规范化管理的力度还不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比较薄弱,校园文化气息不够浓郁等。

三、“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

(十)指导思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进步教育”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式发展,立足地方,服务社会,产学研用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富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十一)办学定位:立足衡水,面向京津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应用为导向,以文、理为基础,工、教、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基层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将学校建成富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1.学校发展定位

1)发展目标定位——富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2)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

3)办学层次定位——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开展研究生教育

4)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衡水,面向京津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5)人才类型定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十二)发展思路秉持“守正出新”的校训,坚持“进步教育”的理念,弘扬“自主自强”的衡水学院精神,坚持内涵式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以教学为中心,研究社会需求,发挥学科引领,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构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学科群、专业群。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培育特色为重点,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主动对接、主动融入、主动适应,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创建校内外资源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学习认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从业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十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立足衡水,面向京津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办学规模,推进内涵建设,彰显学校特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能力。通过“十二五”的发展建设,从整体上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

——拓宽招生渠道,提高生源质量。2015年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2000人,本科生达到10000人,专科生规模控制在2000人以下;

——成人函授、远程教育学生达到2000人。

2)学科专业建设

——“十二五”期间,再打造1-3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5-8个校级重点学科。

——本科专业数控制在40个左右,专科招生专业数控制在10个以下;

——优化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达到3-5个;

3)教学基本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分制、弹性学制;

——努力争取58门课程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

——建成1-2个省级教学团队,10-20个校级教学团队;

——单价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到7500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6000元;

——高标准设计、建设和配套西校区实训中心楼,对已有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加大新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加强理工类专业公共基础实验(训)室建设,拓建通识教育公共实践平台,创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

——建设校外教育实习基地90个,校级重点校外专业实习基地12-18个,创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3个;

——力争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突破;

——主编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5部;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1-3部。

4)师资队伍建设

——到2015年,专任教师达70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0%

——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其中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以上;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比例力争达到30%左右,着力培养在地方企业界有影响的“双师型”教师;

——到2015年,培养10余名在省内外同学科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或中青年骨干教师;

——30名以上的学者入选省、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或“拔尖人才”、“三三三”人才工程;

——培养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50名左右,培养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100名左右。

5)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到2015年力争到位科研资金500万元以上;

——力争“十二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3200篇以上,其中三大检索收录150篇,一、二类核心期刊180篇;

——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以上;

——增加科技成果专利数量,扩大科技成果企业转化率;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每年承办23次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会议、论坛;

——造就一批中青年骨干专家,培育3-5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和8-12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

——学校学报争取进入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努力争创教育部“名栏”期刊。

6)校园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增加校园建筑面积19.3万平方米,其中增加教学行政用房10.2万平方米,增加教学辅助用房9.1万平方米。完成3.9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楼建设,重点实施西校区15.4万平方米的建设工程。

——加快对老校区的改造,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到2015年纸质图书资料达到110万册,加大电子资源的购置力度,建设方便快捷的移动图书馆;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办公自动化进程,升级核心网,部署无线网,为全面接入IPV6做好准备,同时积极发展远程教育;

——加强学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主要任务

(十四)完善管理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建设

——逐步完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体系。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完善以二级学院为主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体系。学校宏观把握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整体布局,构建以重点发展学科和品牌特色专业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在人力配备、资金分配和机构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二级学院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承担学科专业建设及运行管理职责,正确把握建设方向,提高队伍水平,探索培育重点学科和品牌特色专业的途径,完善学科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完善学科建设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学科建设,积极拓展新学科,努力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壮大重点学科,大力发展交叉学科,构建以文、理为基础,集工、教、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群,形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适时启动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计划,认真遴选试点专业,积极准备条件,为专业硕士点的申报奠定基础。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以学科研究成果促进专业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继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把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确定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发展方向,科学设置调整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逐步进行现有专业的转型发展,打造品牌和特色,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体系,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专业群,逐步形成有特色、有优势、应用性强的专业结构。明确各专业培养目标所对应的生产领域或环节,制定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继续遴选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在师资引进与培养、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实现立足地方、特色发展的办学思想。

——探索建立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专业建设为重点,逐步开展专业调研论证和跟踪评价,实施分层、分类管理,建立质量评估与质量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推动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五)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和学校优势相适应,走产学研用合作育人之路。制订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确定学科专业发展目标,将素质拓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必须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大力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建立与导师制相适应的教学与评估模式。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大平台”,建立联动机制,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调整优化课程体系。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大课程群的建设力度,丰富课程资源,加强教材建设。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促进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适当扩大应用型选修课程的比例,突出实践课程,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强化优势,凝练特色,着力打造一批校本课程、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群,并逐步打通学生在专业内部和跨专业选修课程之间的通道,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加快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校内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培训相结合,逐步建成一批满足教学需要的高质量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完善实验室配套建设,加强综合性、设计型、跨专业和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切实抓好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继续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创新、创意、创业”教育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等。加大专职实验队伍建设力度,逐年增加引进数量,重视从企事业单位、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聘请高职称、高技能人员承担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

——持续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强教研室建设,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设立教改专项资金,实施重大项目委托研究与招标制度,加强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及应用,推进场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问题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着力提高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强化主辅修制教育。探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规范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教学状态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加大教学质量监控与检查力度,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完善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管理力度。提高质量保障效率,建立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十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加强师资梯队建设。以打造“教学名师”为重点,着力抓好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三个层次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选拔和培养机制,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创新人才吸纳机制,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谋划,超前配置,重点引进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教师和紧缺专业的博士、硕士以及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具有行业背景和经历的教师。加强以学科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中青年骨干力量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加大高水平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打造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工作或担任兼职实践指导教师。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构建学位教育、技能培训、高层次研究等多位一体的培训制度;加强教师基本功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强化教师业务进修,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锻炼,努力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构建师德建设的监督、激励、考核机制,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度。

——加强考核评价,完善激励机制。实施分类管理,制定不同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提高教职工的薪酬待遇,大力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帮助解决在事业发展和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开展“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评优选先活动,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活动,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

(十七)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学生自主教育、全校上下紧密配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制定《衡水学院德育大纲及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以班会课为主要形式的日常教育改革,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

——完善学生工作体制。构建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学生工作体制,不断创新学生学业服务、生活服务、助学服务、管理服务、信息服务、身心发展服务等机制,为学生创造良好发展空间。健全完善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系统化。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生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搞好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的选聘、培养和考核机制,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的要求,逐步实现辅导员专职化。完善学风建设体系,努力践行“勤学力行”学风,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风建设活动,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整体规划和精心实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制定“成才规划”,建立完善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保持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能力。建立和健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完善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制定校企合作的规划方案,逐步扩大就业实习基地。建立健全二级学院就业评估制度,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职业发展等动态信息。建设就业网络平台,以多种形式开辟大学生就业渠道并建立长效机制。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重视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健全资助体制,优化工作机制,推动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

——创新育人载体。加强学校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等思想文化教育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加大学生组织建设和学生干部培养力度,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开展科技创新、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组织开展社团活动,争创省级大学生优秀社团。

(十八)大力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以服务教学和服务社会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机制,推进校、院两级科研管理体制建设,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向高层次、高显示度科研成果倾斜。积极探索适合科技创新团队成长和快速发展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依托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和重大科研项目,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校内科研力量,建设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强化项目过程管理,规范项目执行,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在承接重大项目、取得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上实现新的突破。

——强化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有利于提升应用型大学科研水平的有效激励机制,推动和鼓励科技创新,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省级重点发展学科、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基地及学校各研究所的作用,力争研发一批有市场需求和竞争力的实用性科技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推进学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基地、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等实体组织的共建工作,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新体系。

——加大投入,拓宽渠道。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完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配套资助制度,重点支持和培育高层次、高水平、具有积极影响力的服务地方项目。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项目配套和重大科研成果的奖励、学术专著出版、学术交流、校级科研项目的立项及对外争取科研项目等的资助。多渠道争取横向课题,积极为地方及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不断积累自主创新资金。

——加强合作,主动服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际,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科研服务方向,通过建立广泛的、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共同发展。鼓励教师、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各种类型科研项目,在承担纵向科研任务的同时,大力承接横向科研项目,打破校内学院相互之间的壁垒,鼓励跨学科、跨学院之间的联合,积极寻求与有关企业联合,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保护、明晰产权。逐步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学校形成的原创性或重大创新成果,依法申请专利或其它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明晰科技成果的技术产权和技术产出收益权,加快知识产权转化,保护科研经费投入者与科技成果完成者合法权益。

五、保障措施

(十九)依法治校,深化内部体制改革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科学界定学校和二级学院的管理职能,建立层次清晰、关系协调、运转顺畅、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校级宏观决策调控的职能,明确二级学院的责权利,充分调动校、院两级办学的积极性。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术机构,协调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

——推进全员聘用制改革。充分发挥岗位资源配置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加快推进以教师聘用制为核心的全员聘用制改革,调整岗位聘用标准,突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需求指标的评价。改进聘用程序,进一步强化二级学院自主聘用权力,以岗位合同为依据,完善聘期考核,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发放相脱离”的政策,逐步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聘用制。逐步实行人事代理制度,积极采取社会化、开放式的用人方式。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岗位津贴分配制度,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和奖励约束机制,加大考核和奖惩的力度。在保证教职工福利待遇逐年提高的前提下,发挥

  高等教育研究所办公室地点:衡水学院办公楼507室   联系电话:0318-6018398 办公邮箱:gjs@hsn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