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作者: 时间:2014-11-20 点击数:

20112015年)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专业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立足衡水,面向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彰显衡水地域特色。根据衡水学院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目标要求,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专业建设情况

(一)现设专业情况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衡水学院本科专业设置29个,专科专业设置42个(含停招、撤销专业,见表1、表2),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

(二)专业建设条件

1、师资条件: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59人,其中教授72人,副教授103人,博士21人、硕士312人,职称学历结构日趋合理,详细数据参照表2

2、硬件条件:学校现有馆藏图书92.8万册,各类期刊资料1085种,音像光盘资料10627套,现有47个基础课与专业课实验室,45个多媒体教室,7个语言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846万元,实验教学条件大大改善。传统专业实验室建设已达到较高层次,新增专业实验室也初具规模。

3、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为专业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利保障。详细数据参照表3

(三)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建设期间,我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涵盖八大学科门类的29个本科专业定位趋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部分专业培养目标与主干学科、社会需求、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等符合度不够,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尚不足。

2、专业布局与我校定位及地方需求结合力度不足。专业及培养规格与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尚不足;部分传统专业有待于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造任务还比较艰巨。

3、反映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不太明显。优势专业数量不多,专业的品牌与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经济学类、农学类专业过于单一,且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4、高档次的教学改革项目和高水平教学改革成果不多。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及科研成果数量较少,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学研究的水平与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培养全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以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和教育厅有关文件为依据,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主动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我校立足横水,面向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逐步增强专业的内涵建设,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专业建设。

三、专业建设的原则

()总体原则

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意见,围绕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认真调查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巩固调整改造现有专业,大力发展与扶植新专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先导,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能适应衡水及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框架。

()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原则

1、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应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学校定位与发展规划。

3、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4、应有相应学科相依托,且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突出学科特色与优势。

5、应有利于形成专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在行业和地区内形成一定影响,有利于形成专业品牌。

6、应有利于学校教学的组织安排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一)总体建设目标

2015年,形成以传统专业为主体,以生物类、体育类专业为特色,艺术类专业优势明显,依托地方经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善的本科专业框架,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各学科门类均衡发展,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水平较高,专业内涵建设深化。

(二)专业结构调整

2015年,学校有计划的拟增设5-10个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和具有一定优势学科支撑的新专业,使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到40个左右,突出生命科学、体育类学科专业特色,以文、理为基础,集工、教、经、管、艺等多学科进行专业布点,利用学科交叉与融合,开设新专业。为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将从改革课程体系和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两个方面对老专业进行调整改造,尤其要对专科专业进行大幅度消减,专科招生专业数量减少到10个以下。传统专业要做精,要上层次,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三)专业内涵建设

2015年将逐步提升传统学科专业的基础作用,增强特色专业的优势。加强与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和校级重点优势学科相匹配的品牌特色和优势专业建设,在建设好现有的生物科学和社会体育2个校级特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力争使我校特色专业达到3-5个。特色专业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甚至全国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学生。

(四)教学改革与建设

力争到2015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3-5项;主编或参编2-5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1-3部;力争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4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校外教育实习基地90个,校级重点校外专业实习基地12-18个,争取升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3个;将建成1-2个省级教学团队,10-20个校级教学团队等。

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通过教学工作委员会,在认真研究国家、省、校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瞄准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深入了解行业及岗位需要,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学校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二级教学单位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学校专业建设组织体系,组织各专业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确保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围绕规划正常、有序地开展。

(二)明确专业方向与特色

学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宏观调控,整体上把握专业建设方案,对不同类型的老专业与新专业、以及专业设置都要有不同的实施计划。每一个专业必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体现应用。同时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专业特色。

(三)制订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认真探索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质量标准,深入研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平台+模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应用与实践,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凸显“进步教育”的办学理念。

(四)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

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的布局及社会经济对人才发展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构建公共课程资源库,本着重视基础课,加强主干课,扩大选修课,突出方向课的原则,注重专业与公共课程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合,强化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围绕“应用”与“实践”,加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改革等工作,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五)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调整师资结构,鼓励有发展潜力的高学历教师转型,强化双师型教师建设,加强新上专业师资力量,继续选派教师到本学科领域声望好的学校进修和访学,强化教师深入地方一线,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

(六)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修订《衡水学院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及实验教学效果评定。进一步推动实验室建设,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附表-衡水学院本科专业统计表


  高等教育研究所办公室地点:衡水学院办公楼507室   联系电话:0318-6018398 办公邮箱:gjs@hsn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