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院长在处级干部培训上的讲话

作者: 时间:2022-05-14 点击数:

认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

 

同志们:

今天,我围绕认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应用技术大学”这一主题来做专题培训。这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历次会议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处级干部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

本次培训内容主要涵盖大方面,一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解读;二是分析研判“十四五”期间我校发展的形势任务。三是应用技术大学领导干部能力素养提升的几点要求。希望通过本次培训大家能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一、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02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全国高教处长会上做了题为《 顶天立地 久久为功——深化新教改 打造新形态 提高新质量》的报告,盘点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工作现状,研判了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部署了任务,强调了工作落实。

(一)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指标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跃上了新台阶。

在办学规模、培养质量、服务能力上实现了历史性跃升,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世界高等教育第一方阵。从数量指标来看2020年在学人数4183万,在学人数世界第一;在学人数年增长率为7.2%,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75个经济体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超过13国家,迈入普及化。从品质指标来看,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位居世界第八、亚洲第一。从引领性指标来看,从三大方面实现了突破,四新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在线教育和创新创业。四新建设从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培养范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在线教育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推进了高等教育新形态和数字化教育的学习革命。创新创业的深入推进,使得“敢闯会创”成为了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比例持续攀高,达到49.86%;把通过大赛选项目,由项目拉动就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助推模式。

(二)从高等教育落实情况来看,中国本科教育开始出现格局性变化。

1、四新建设深入推进。从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培养范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第一,推组织模式创新。通过四新建设深入推进,实现了组织模式的重构,其中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就是组织模式重构的时代产物。第二,推理论研究创新。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从当初的轰轰烈烈到现在的扎实推进;新农科实践项目实现以新理念引领创新发展、以新目标驱动项目实施、以新成果深化改革实践;新文科实现以项目促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第三,推建设内容方式创新。国家出台《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推出中国新闻传播四大讲堂、微党课、增设智能医学工程、智慧农业等交叉融合专业、基于知识图谱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第四,推实践体系创新。通过建设协同育人平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学研育人项目、建设产教融合育人基地)和医学技能竞赛创新实践体系。

第二,课程思政纵深推进。通过示范项目引领、教学指南出台(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师资队伍能力培训(举办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班)、专家团队培养(启动组建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形成。

第三,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全面启动。从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高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坐标、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战略布局出发,加快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降低学生创业门槛,国务院专门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文件。深入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实施对口支援计划,目前已经有119所部属高校和东部高水平大学支援,103所西部高校受援,实现了西部地区全覆盖。

第四,推进一流大学群体建设。直属高校在一流大学群体建设中勇当排头兵、争做国家队。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引导教师做大先生,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产出一流成果。深化高水平大学共建工作,让大学实力更强、品牌更亮。

第五,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家推进了一场数量多、力度大、频度高的专业结构改革。国家前两批共推出8031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开始启动第三批一流专业建设点认证工作,充分发挥一流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861所高校新增1961个专业、撤销804个专业,生物育种科学、湿地保护与恢复等31种专业纳入目录。

第六,紧缺人才培养密集布局。应国家之所需,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切实提高。在碳达峰碳关键技术、涉外法治、智慧农业、儿科医疗、网络安全五大人才紧缺领域,加大建设力度。在生物育种、储能技术、集成电路等相关领域建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第七,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是科技创新的母机、是战略安全的底牌、是国家富强的血脉,通过抓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抓机制(深化“书院制、学分制、导师制”改革,开展线上书院建设,学生提问与猜想活动、课题研究等工作)、抓交流(学生交流会、分学科交流会)的方式,以选才、育才、保障、评价、使用全流程高质量培养为重点任务,最终实现培养杰出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科学家的目标。

第八,课程建设走深走实。教改改到深处就是抓课程。通过抓慕课(金课建设)、抓标准(在线课程管理标准)、抓引领(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抓实践(建设共享型实践基地)、拓资源(建虚拟仿真实验室、线上书院)、树标杆(评选国家优秀教材)将课程建设走深走实。

第九,创新创业大赛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高校创新创业改革要从课程、师资、教法、实践上实现突破。鼓励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聘请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双创专职教师,鼓励高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大赛。让大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

第十,教书育人能力显著提升。教改改到痛处是师资。国家重奖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以赛促教提升教师育人能力,通过组织培训提升认识,通过虚拟教研室建设试验点持续强化课程群建设、专业建设、教研能力提升。努力打造中国“金师”。

(三)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

2022年开始中国的高等教育要从谋局转到全面落实。“谋”的转变体现在:战略上转向打造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策略上由人才支撑转向人才引领,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

全方位落实的基本思路: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四新建设为统领,以高等教育数字化为战略引擎,以培养卓越拔尖人才为核心目标,以振兴中西部教育为战略重点,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关键举措。

通过五大重点任务和20件大事深入落实。

任务一,抓基础: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

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是贯穿“十四五”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大事。做好这一工程,要把握好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学科专业、中观层面:教学组织、微观层面:课程教材);四个环节(聚焦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师等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基础要素。比如:一流专业建设、专业认证、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一流课程建设,打造“中国金课”,深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加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工作;开展虚拟教研室推广工作、举办教学创新大赛),推进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任务二,抓新形态:实施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高等教育数字化不是一般的策略问题,是影响甚至决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实现从学习革命、质量革命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创新性路径。国家要从十大板块打造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体系,即课程板块、教材板块、实验板块、教研板块、教管板块、图书文献板块、教学资源库板块、教学质量监测板块、国际合作板块、管理决策板块,进一步强化中国高等教育在在线教育领域的领跑地位。

任务三,抓高地: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围绕三个一流(是指一流大学群体、一流人才培养方阵、一流大学体系)和四新建设走好卓越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由原来的单兵作战转向集体发力,由原来的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转变为三制(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重点培养六方面的人才:卓越工程师计划2.0(推进未来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示范软件学院、示范性能源学院建设,加快双碳人才培养;推进人工智能、种业、集成电路、储能领域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卓越法治人才计划2.0(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涉外法治、翻译等关键领域的涉外人才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2.0(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新闻学专业类教学要点),卓越医生计划2.0(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培育“医学+X”专业),卓越农林人才计划2.0(建好生物育种、种子科学与工程、农林智能装备等紧缺专业),卓越教师计划2.0。

任务四,抓洼地: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

先行建设两大平台:建设改革先驱、打造高等教育创新平台,建设中东西部高校全国性对口支援对接平台。优化三大战略布局(西北高等教育发展新引擎、西南高等教育开放高地、中部高等教育协同联动),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西三角”,推动高校集群发展。

任务五,抓引领:办好互联网+大赛

抓好大赛的引领作用。提高本科生项目入围比例,提高教育分值占比,取消师生共创组;加大教育领域评审专家比例;优化冠军争夺赛队伍结构,由原来的2支以上国内在校生队伍进冠军争夺赛,调整为4支国内队加2支国外队。

20件大事:

开好九大会议:高教处长会、互联网+大赛、红旅启动仪式、全国新文科工作会、中西部工作推进会、世界慕课和在线教育会、教材规划推进会等

出台五方面的文件:高质量教育体系、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本科教材建设规划、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

落实六项任务:高等教育数字化、育人质量工程、六卓越一拔尖、振兴中西部高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组织模式创新。

通过教育改革,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更高、实力更强、品牌更亮。

二、衡水学院的发展蓝图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衡水学院强化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定位,通过稳定办学规模,扎实推进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两个评估”,努力实现“五个提升”,实现向应用型的深度转变和综合办学实力的显著提高。

“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凝心聚力,实现了良好开局。但是学校依然面临着内涵建设推进、结构性矛盾调整、办学层次提升、新校区建设与搬迁等诸多压力,发展任务繁重。

(一)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仍需进一步提升,距离大学办学标准差距还不小。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系),4个公共教学部,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全日制在校生15794人,本科生15251,办学规模稳步增长。校区设施进一步完善,滨湖新校区一期工程顺利完工,9月份部分单位实现搬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27亿元,图书馆藏纸质图书140.36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5个。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大幅提升。但是学校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与同类高水平院校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与我们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应对新挑战。

(二)学科优势特色不明显,高质量建设需持续推进

优化学科布局和结构,到2021年底,已经建有30余个一级学科,覆盖理、工、农、文、法、经济、管理、历史、教育、艺术等十大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了以文、理基础学科为支撑,应用类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现有硕士点培育学科3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增加到12个。培养学科带头人8人,重点培育学科团队15个。新建省级科研创新平台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27项,横向研究项目立项43项,核心期刊论文62篇,学术著作7部,科研专利7项。科研经费实现较快增长,年分类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和教师科研指导的经费达到52万元,师均科研经费达到4.22万元的标准。

学科建设虽然取了长足的进步,但学科特色和优势不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低。学科后备骨干的培养、学科梯队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规划不够,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欠缺成为制约学科建设水平提升与硕士点建设与获批的重要瓶颈。由于资金与科研水平的限制,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建设与利用相对不足,不能有效促进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的持续提升。

“十四五”期间需持续进行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等强势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薄弱学科,董学研究等特色学科的建设。深入挖掘与建设大健康、金融管理等领域的潜在创新团队。积极谋划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教育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培育建设工作。力争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国家级、省级科研奖励的创新突破。

(三)专业布局与区域发展需求契合度不强,专业布局需进一步优化。对接区域需求,优化专业布局。2021年至今我校基于体育强国战略、区域金融行业等人才需求,增设经济与金融、休闲体育等5个本科专业,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截至目前我校有63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与企业开展实质性人才培养等深度合作的专业增至4个。基于质量标准,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及管理改革,强化“内涵”建设,2021年英语等8个专业获批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我校生物科学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英语、化学专业经过省内专家考察,被遴选推荐参加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今年凡是有三届毕业生的师范专业,争取全部专业都能参与省级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现场考察。

“十四五”期间,需进一步提升专业结构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提高现设专业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主导行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需进一步提高应用转型专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需健全以评促建的各单位协调联动的专业认证体系。需在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和奖励方面实现突破。多元协同育人的专业内涵式建设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培养能力需加强。

启动修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立德树人,强化“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2021年获批河北省首批劳动教育试点院校。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打造了20个校级应用型特色专业。累计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8项。新增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7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推进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助推经管系与新道校企合作、数计系与神州智造(北京)公司共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体育系校企共建休闲体育专业、中文系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衡水市区等中小学幼儿园联合开展教育实习联合培养工作。开启与衡水市教育局联合小学教育免费师范生招生培养工作。助力国际交流中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助力校企育人模式的创新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

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还不明显,模式尚需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软硬件均需强化。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引企入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各部门协作共建的局面未有效形成。

(五)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缺乏,引领作用不突出。现有专任教师92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11.8%,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80.7%;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占36.8%,“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占21.5%。重点培养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2个。引进五层次人才5人。以人才助推学校发展。

但是,总体来看,高层次人才依旧缺乏,高水平人才尤其匮乏,引领作用不突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相对滞后。人才呈现结构性短缺,与学科专业建设结合不紧密。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依旧是我校人才引进的攻坚难题。

(六)服务地方深入拓展,整体能力水平还需提升。持续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各行各业。202111月,在第一批专家团队的基础上查漏补缺,组建了第二批(32个)专家团队,目前全校共有服务地方专家团队117个,囊括715位专家学者,已构成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2021年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衡水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了《关于印发服务地方专家团队管理办法》等,从政策层面有利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从服务项目落实情况来看,服务地方呈现良好势头。吴荣荣食品加工与安全检测服务地方团队服务衡水市营养健康餐厅建设;生物系王芳芳梨产业创新团队助推河北省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快速制备碳化硅的方法 ”“快速制备碳化硅的装置”两个发明专利与公司对接转让;省协同创新中心“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服务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衡水市地方立法服务团队接受衡水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开展立法项目民意调查;化学分析检验检测服务地方团队和光电功能材料服务地方团队服务河北博奥纳米材料有限公司,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中的问题,并对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业务咨询;法律风险防控服务团队,为衡商总会“衡商云课堂”开展衡商总会所属62家会员企业、75名企业管理人员线上培训。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

虽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但是,校企之间有效的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可转化率需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对地方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还不明显。这也是“十四五”期间,我校在服务社会方面需要重点努力的方向。

三、新时期对我们领导干部的几点要求

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对我们领导干部提出几点要求。同志们,在国家高等教育新形势下,在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雄安战略的契机下,我校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了良好开端,但是距离实现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差距还很大,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任务依然繁重。需要通过培训,全面提升应用技术大学领导干部自身素质,才能早日助力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

 一要加强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家都是年轻领导干部,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观察力、政治鉴别力。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历次全会精神学好、遵守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要有大局意识。始终要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大家要从大局出发,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省委、校党委各项决策部署,要善于站在高处思考问题、谋划工作,紧紧围绕学校的大目标来规划本单位的发展目标,把学校确定的大任务细化为本单位贯彻落实的具体任务,对全局有准确的把握和清醒的认识。

二要加强党性修养,强化责任担当。干部就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表率。这里的干,就是我们所讲的担当。作为领导干部,有担当,才会赢得群众信任;敢负责,才会获得很高威望。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树立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大家一定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强化实干精神,时刻保持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激情,在学校事业发展的进程中,立足岗位工作,体现出鲜明的担当精神。

三要提升业务能力,以新的使命谋划学校发展。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当前,要按照习近平同志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善办学环境条件,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特色鲜明应用技术大学。

同志们,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希望大家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永远奋斗”的教导,进一步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建设特色鲜明应用技术大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高等教育研究所办公室地点:衡水学院办公楼507室   联系电话:0318-6018398 办公邮箱:gjs@hsnc.edu.cn